2016年5月23日 星期一

第16年的第二天


昨天晚餐時,大王說「今天是我們第十六年婚姻的第二天耶」,我只簡單地回了個「喔」,因為不知要說什麼,我也不是計算派的人。520那天,我們去查了15年是什麼婚,我印象中婚姻的級數很不易累積,25年才到銀婚,50年才到金婚,就算婚姻都沒出問題,如果夫妻任一方不夠長壽,還不見得能走到金婚那麼遠,總之,查到我們走到水晶婚,我和大王都吃了一驚,水晶了啊,還不錯嘛!我們都同意,朝金婚去努力看看......



其實我從一開始就沒很看好我的婚姻,以我自身的缺點加上大王的,我一點都不會訝異如果我們結婚四天就鬧離婚,反而如今走過15年,才讓我非常驚訝,我們居然鋼索走了15年還沒掉下來,簡直古墓派傳人,天天睡在繩子上。不過,話又說回來了,或許就是我們這種「不吃定婚姻應該安穩」的心態,才反而使我們都不那麼認定人妻/人夫就應該要怎樣怎樣,而使得婚姻得以持續?

而且我到現在都還是沒吃定大王,我到現在都還是覺得他沒義務負責我的人生(包括未來),沒義務非得陪我走過人生寒暑,反而他做到時我都會特別驚訝,彷彿他是一個和我不相干的人,卻願意給我這麼多。

世人都偏好圓滿的結局,其實我也不例外,儘管,我經常覺得不圓滿才是正常的,更常態的。我知道沙子抓越緊流失越快的道理,但我並不是知而能行的人,我不認為自己是控制力良好的人,能讓我剛巧走上正軌,得以鬆手的,並非自制力,相反的,是培養出不想掌握別人的心。沒有控制慾,自然就連沙都不會去握,就不必去拿捏力道要怎樣才恰當。

我知道很多人也喜歡兩岸有圓滿結局,不過我看得出這些人正在朝相反的方向做──掌控掌控再掌控。苦苦逼問著蔡英文和台灣人民為什麼不愛他們,吃定台灣自古以來就該怎樣怎樣。接著,愛不到就開始抹爛對方,儘管把對方批得一文不值,卻也矛盾地不鬆手。這樣的行為我看不出圓滿的可能,我只見到分手離心的確定。而國民黨,很過時地在當那個隱惡揚善胡說八道的媒人。

有沒有貌合神離但還撐到金婚的?我相信有。其實中國政府和人民就是。所以我並不覺得金婚一定珍貴,如果它不是心靈契合的滿意,它就連我第16年的第二天也比不上。




10 則留言:

  1. 偏偏就是有不愛了,卻也不想放手

    回覆刪除
    回覆
    1. 所以呢,大家要用談愛的道理來回顧政治議題,如果中國和中國國民黨的作為偏離我們現在所認知的愛的道理,那就不該找任何藉口再去以為國家的作為能有所不同,台灣獨不獨是一回事,但所謂最終仍該統一的理念,就很鄉愿。

      刪除
  2. 黃越綏老師說過
    “”越不想改變對方。婚姻越容易長久“”
    “”婚姻就是一種修行“”
    這兩句話讓我如釋重負阿
    因為剛結婚時很想改變對方把他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幾乎3天一小吵5天一大吵
    吵到快離婚了。某天在電視看到這句話人生突然暢通了
    我也不喜歡別人改變我。我何苦要改變別人
    婚姻就是跟對方缺點相處。對方也在跟你的缺點相處

    回覆刪除
    回覆
    1. 為了怕被別人誤解以為結婚都不須要改變,我還是得補充說,儘管不把期望壓在另一半身上,但人人對「進入婚姻」還是要有基礎的認知,婚後過得和婚前完全一樣並不是我允許的,在一般常識範圍內,結婚就是意味著以家為重,我見過一位朋友的老公婚後照泡夜店照把妹,這就不是我能允許的婚後態度和自由(想這樣過可以,請名正言順地回復單身),我認為進入婚姻就該有某些基礎認知的自改,那不是伴侶有沒有要求的問題,而是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所以也不是說結婚都不須要改變的。

      刪除
  3. 很認同 「''不吃定婚姻應該安穩''的心態,才反而使得婚姻得以持續」
    很多事情只能是果,不能是因

    這跟許常德之前出過一本書,在講的主旨類似 (我沒發漏他,不過我覺得他說的這點頗有道理)

    之前我在別的地方看到有網友表示,’’自由''跟''對家庭的責任''兩者無法兩全,引發我進一步思考跟釐清。其實不管是自由,還是責任,都是為了自己,人只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既然都是為了自己,那麼這兩者並沒有衝突

    有一點我覺得很容易讓華人無法理解,為什麼選擇建立自己的家庭,不是為家人負責,而是為自己負責?我覺得這跟太多華人根深蒂固的「養兒防老」的觀念有關,因為人對自己建立的家庭的觀念,多半是被原生家庭灌輸的觀念的延續。很多人認為,當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為孩子負責,為孩子犧牲了很多,那麼當父母老了,為什麼孩子不該為父母負責跟犧牲?
    那麼我就無法理解,為什麼很多人不會去想,一個人要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跟國家,他有選擇嗎?如果謝金燕有選擇,她絕對不會想當豬哥亮的女兒啊!既然如此,憑什麼天下很多不是的父母,要對子女強調:「沒有我,會有你嗎?你能來到這世上,再怎麼樣都得感謝我」
    這簡直莫名其妙,難道當初選擇把小孩生下來,不是父母自己個人的責任?

    這也要講到,人來到世上,不可能只有快樂跟享福好嗎,儘管人人都想要幸福快樂,但人生追求的是成長,不是只有享樂。同理,快樂是果,卻不能一直當作因 (但意思也並不是在說人生就是要自討苦吃,這不是''非追求享樂即追求痛苦''的二分法,不過我一時想不到怎麼解釋更好),不然就是打著人生就是要快樂的口號,逃避自身該負的責任跟該體驗的苦的感覺。既然人生有苦有樂,不是只有樂,那麼,來到這世上生存已經夠苦了,是父母自己選擇把小孩生下來,沒有必要因此把自己神格化,甚至在親子議題上搬弄是非

    有心理學家說過,從來就沒有''為別人負責這件事’',因為當人心想:「我必須為你負責啊,那我就不用或不能考慮我自己了,只要你好,我就好了!」這其實就要人家為他們負責了,所以''我為你負責的目的'’,其實是''要你來為我負責’'

    也許有人也會問,既然不期待婚姻非得撐到天長地久,那又何必結婚?這是個好問題,雖然我還沒結婚,不過我認為,這跟生小孩一樣,是在學習為自己的選擇跟現在的快樂負責,不能把「還不都是為了你」掛在嘴邊,那等於把自身的選擇跟責任丟到對方身上。所以我覺得很多女人生小孩的理由,竟然是「啊不是大家都這樣嗎?」「年紀到了啊,再不生就生不出來了」,這些都是很爛的理由,沒有先思考透徹清楚就盲從,然後又造就出長大後無法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的下一代
    這對很多生在’’養兒防老''觀念的原生家庭的人來說,很難清楚劃分個人該負的責任啊

    嚴格說起來,這跟國家的議題絕對有關,對'’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差別,參透的不夠的人,就看不出來,台灣人在觀念上其實被中國人影響得有多深,很多台灣人討厭被當中國人,對國家認同議題極為敏感、極力撇清,卻沒意識到自己腦中的儒家派、長幼尊卑的那一套,正是中國自古用來鞏固極權統治的觀念上的手段,套用儒家「孝順」的觀念,從家庭著手來從小灌輸集體主義 (夠絕了!),教人為別人而活、為別人著想跟負責,殊不知,人性基本上只能為自己選擇跟負責

    ''個人主義''、''人只能為自己負責’',其實並不是西方文化,只是西方人對人性本質的啓蒙比較早

    我發現很多在歐美生活二、三十年的華人跟台灣人,仍是標準的倚老賣老、講究階級輩份的觀念而不自知,還以此壓迫在國外的其他華人/台灣人,也不想想他們自己當初究竟是為了什麼原因而離開華人國度的氛圍不想回去,只想享受待在國外的好處,卻不願從意識上去檢視自己的劣根性

    這跟很多為人父母的不承認或沒自覺,自己確實是抱持著養兒防老的希望與觀念的情況一樣,他們在婚姻上基本上也是抱持著''留住另一半來防老''的心態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雖沒有臉書,不過我還蠻常去看許常德老師的臉書呢(還好他的臉書是公開的),我覺得他對感情婚姻等問題很有獨到想法,很值得關注。
      我記得好幾年前我自己也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擁戴者,多虧了後來很多社會案件證實,我才終於再也不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因為確實有,而且還不少。然後啃老族的案件也開始大量出現,這也讓很多天下父母終於認清,養兒防老是無用的概念。我其實學習不精,所以我的很多自覺是靠真實發生的案件來啟發的,「眼見為憑」是我、也是許多芸芸眾生最容易相信的,比傳說,比書本,都更有用,所以某一個角度下,這些社會不幸的悲劇,也有它們的功德,它們震碎了很多人傳統且固有的信念。
      我其實相信很多人已經開始不相信養兒防老那一套了
      ,這是好事,因為不相信就會迫使他們重新思考生育問題,看當今台灣生育率如此低,就知道台灣其實在改變。而我覺得這是好事!我覺得我們的生育觀很有救!套句我愛用的詞:能停止錯誤就是進步了,就算大家的不生是卻步,是去了舊觀念但尚未建立新理念,起碼很多人踩剎車了。
      我也越來越覺得自己和大家沒有不同,眾人追求的人生安全感也是我所追求的,頂多我看到的解決方式和別人不太一樣,但所追求的東西,與同樣會恐慌的人性,卻並無二致。「既然不期待婚姻非得撐到天長地久,那又何必結婚」,這個發問其實近似「既然終將一死又何必活著」,我看到的是發問者對自己的理念和價值觀之辯護,而不是真的拒婚或不想活。回答的人要腦筋清楚才不會踏入陷阱,去同意對方所持的價值觀。
      我們結婚或活著,並不是同意普遍世俗的價值觀,重點在於「經歷」,但經歷的路線沒人規定一定要眾心一致,人有各種擔心害怕和不安,所以喜歡走在一起互相壯膽支持,但其實人生經歷最該人人不同,最該自己走出自己的路,才不枉自己的一生。
      我想一個好的作者終將要認清,他所鼓勵的「叛逆」並不是要人人都跟著他走一樣的路,而是鼓勵個人的獨立思考,跳出集體框架去勇走自己的路,去經歷人生專屬自己的風景。這也是我一直在學習的。

      刪除
    2. 真的就跟「既然終將一死又何必活著」的問題類似呢!只是差別在於,人無法選擇要不要來到世上,但可以選擇要不要結婚

      也因此很多人並不是很看得起自己的好好的活,卻也不至於不怕死。套一句不知誰說的話:「很多人30歲就死了,80歲才埋葬」

      但有的人若選擇結婚也只是因為「大家都這樣」,而不是因為覺得跟身邊的對象值得去經歷一段會一同成長的婚姻,那就更不為自己負責了。不過換個角度想,幻滅是成長的開始。只怕底線太低,若跟一個對象在一起會侵蝕自己的心靈,卻拖太久還不幻滅、不放開,因而顯得代價太高

      若看到鬼打牆、不斷跳針的人,近來我也慢慢覺得不用主動勸說什麼了,我發覺,對大部份人來說,若阻止他去狠狠的、痛快的傷個徹底,反而才是對他不好,因為若是底線太低的人,唯有夠痛才會成長

      人生真的就是過程而已,雖然很多事情、各個階段,旁人只看結果。我也仍在跟自己從小在急功近利的家庭跟社會長大、受到被灌輸的''為別人眼光而努力''的「結果論」之潛意識制約抗衡

      刪除
    3. 坦白說要不要結婚是個人的選擇沒錯,我覺得不結真的也是沒關係,但希望它(不結)真的是個選擇而不是「不信」,人雖不能選擇要不要被出生,卻可以選擇要不要提早死,人可以選擇不婚,但如果是基於對婚姻的不相信,那確實是還沒結就提早殺死婚姻了,和提早自殺一樣。你說的那句話沒錯:「很多人30歲就死了,80歲才埋葬」

      我今天看到一則新聞說一個加拿大女生因為被分手想再見男友一面,奪命連環扣到男友崩潰,最後那個女生被逮了。我想這樣也好,大痛後,看她會不會覺悟成長。我相信有些人卻實是旁人說什麼都沒用的,只能靠她自己的機遇來教訓她。

      刪除
  4. 看到妙描寫與大王的生活除有趣外,也給我許多反思,另外我想兩人要長久相處必須彼此都有對方很欣賞的優點,而且的確需要用心經營,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很佩服你們每年都會用心挑選給對方的禮物(雖然有時也是直接問對方),我發現這真的很難,要花大錢當然容易,可是會很沒意思。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後來才發現,大王當初和瑪優在一起時,他們倆好像除了聖誕節之外其他節日都沒在互相送禮,但是大王和我在一起則是有節就過,我猜是配合我。也曾有人和我說過「過節不重要」「送禮更是虛榮之舉」,他們的意思是如果兩人相處品質好,天天都會感念對方,有何必非得在某天特別慶祝?我原則上同意,不過現實上夫妻也沒時間天天相愛,工作或個人情緒或家庭瑣事等等,不可能讓夫妻永遠處在互相體諒的美好品質中,這時節日就是個互相彌補的好時機,一年有幾次感謝對方,勝過於放爛或都不說,或自動認定對方該要體諒理解,年復一年如此,我想感情會被消磨掉。

      刪除